食品腐敗變質是以食品本身的組成和性質為基礎,在環(huán)境因素的影響下主要由微生物作用所引起,是微生物、環(huán)境因素、食品本身三者互為條件、相互影響、綜合作用的結果。
(1)食品腐敗變質后的變化 食品腐敗變質的過程,實質上是食品中蛋白質、碳水化合物、脂肪的分解變化過程,其程度因食品種類、微生物種類和數(shù)量及環(huán)境條件的不同而異。
A.蛋白質。富含蛋白質的食品如肉、魚、蛋和大豆制品等的腐敗變質,主要以蛋白質的分解為其特征。蛋白質在微生物的作用下,首先分解為肽,再分解為氨基酸。氨基酸在相應酶的作用下,進一步分解成有機胺、硫化氛、硫醇、 吲哚、糞臭素和醛等物質,具有惡臭味。蛋白質分解后所產生的胺類是堿性含氮化合物,具有揮發(fā)性。因此測定魚、肉食品中的總揮發(fā)性鹽基氯的含量,是鑒定肉、魚新鮮度的指標之一。
B.脂肪。脂肪的變質主要是酸敗。食用油脂與食品中脂肪的變質,稱為酸敗。酸敗是由于動植物組織中或微生物所產生的酶或由于紫外線和氧、水分所引起的,使食品中的中性脂肪分解為甘油和脂肪酸。脂肪酸進一步分解生成過氧化物和氧化物,隨之產生具有特殊刺激氣味的酮和醛等酸敗產物,即所謂哈喇味。因此,鑒定油脂的酸價和過氧化值,是油脂酸敗的判定指標。
C.碳水化合物。碳水化合物分解通常稱為酸發(fā)酵和酵解。糧食、蔬菜、水果和糖類及其制品,含有較多的碳水化合物。這類食品腐敗變質時,主要以碳水化合物在微生物或動植物組織中酶的作用下,經過產生雙糖、單糖、有機酸、醇、醛等一系列變化,最后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。這個過程的主要變化是酸度升高,也可伴有其它產物所特有的氣味,因此測定酸度可作為含大量糖類的食品腐敗變質的主要指標。 (2)腐敗變質食品對人體健康的影響。
、佼a生厭惡感。
由于微生物在生長繁殖過程中促使食品中蛋白質分解,蛋白質在分解過程中產生的有機胺、硫化氫、硫醇、吲哚、糞臭素等,具有蛋白質分解所特有的惡臭,使人嗅覺產生極其難受的厭惡感。另外細菌和霉菌在繁殖過程中能產生色素,使食品染上各種難看的顏色,并破壞了食品的營養(yǎng)成分,使食品失去原有的色香味,也使人產生不快的厭惡感。此外,油脂酸敗的“哈喇”和碳水化合物分解后產生的特殊氣味,也往往使人們難以接受。
②降低食品營養(yǎng)。
由于食品中蛋白質、脂肪、碳水化合物腐敗變質后內部結構發(fā)生變化,如上所述,蛋白質腐敗分解后產生低分子物質,因而喪失了蛋白質原有營養(yǎng)價值。脂肪酸敗水解氧化產生過氧化物,再分解為羰基化臺物、低分子脂酸與醛、酮等,喪失了脂肪對人體的生理作用和營養(yǎng)價值。碳水化合物腐敗變質分解為醇、醛、酮、酯和二氧化碳,也失去了碳水化合物的生理功能。總之由于營養(yǎng)成分分解,因而使營養(yǎng)價值嚴重降低。
③引起中毒或潛在性危害。
由于食品從生產加工到銷售的整個過程中,有很多情況和因素均可促使食品腐敗變質并具有毒性,而且可能使食品產生毒性的有毒物質多種多樣,食品被污染的方式和程度也很復雜,因而腐敗變質食品對人體健康造成的危害也表現(xiàn)不同。 一是引起急性中毒。在一般情況下,常引起急性中毒,輕者多以急性胃腸炎癥狀出現(xiàn),如嘔吐、惡心、腹痛、腹瀉、發(fā)燒等,經過治療可以恢復健康;但重者可出現(xiàn)呼吸、循環(huán)、神經等系統(tǒng)癥狀,搶救及時可轉危為安;如貽誤時機還可危及生命,有的急性中毒,雖經千方百計治療,但仍給中毒者留下后遺癥。 二是慢性中毒或潛在性危害。有些變質食品中的有毒物質含量少,或者由于本身毒性作用的特點,并不引起急性中毒,但長期食用,往往可造成慢性中毒,甚至可以表現(xiàn)有致癌、致畸、致突變的作用。食用腐敗變質、霉變食物除了可以引起急性中毒外,還具有極其嚴重的潛在危害。
(3)如何鑒定食品的腐敗變質。 鑒定食品腐敗變質是以感官性狀并配合一定的物理、化學和微生物指標三方面進行判定。
A. 感官鑒定。感官鑒定是以人們的感覺器官(眼、鼻、舌、手等)對食品的感官性狀(色、香、味、形),進行鑒定的一種簡便、靈敏、準確的方法,具有相當?shù)目煽啃浴]p微的食品腐敗變質所產生的異臭物質,在一般儀器設備尚不能檢出 時,而人們通過嗅覺就可查出,因此判斷一種食品是否變質,首先應進行的是感官檢查,一旦確定,不需要再經實驗室的進一步鑒定。
B.實驗室檢驗。一是微生物檢驗,微生物與食品.腐敗變質有著重要的因果關系,微生物生長繁殖數(shù)量的多少與食品腐敗變質程度有著密切的關系。一般常以檢驗菌落總數(shù)和大腸菌群作為判斷食品衛(wèi)生質量的指標。二是理化指標,在實踐中以檢出腐敗產物作為鑒定的主要依據(jù)有一定的困難,但有一些理化指標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,如檢驗魚、肉中的揮發(fā)性鹽基氮,奶制品的酸度,油脂中的過氧化值等。
食品腐敗變質是以食品本身的組成和性質為基礎,在環(huán)境因素的影響下主要由微生物作用所引起,是微生物、環(huán)境因素、食品本身三者互為條件、相互影響、綜合作用的結果。
(1)食品腐敗變質后的變化 食品腐敗變質的過程,實質上是食品中蛋白質、碳水化合物、脂肪的分解變化過程,其程度因食品種類、微生物種類和數(shù)量及環(huán)境條件的不同而異。
A.蛋白質。富含蛋白質的食品如肉、魚、蛋和大豆制品等的腐敗變質,主要以蛋白質的分解為其特征。蛋白質在微生物的作用下,首先分解為肽,再分解為氨基酸。氨基酸在相應酶的作用下,進一步分解成有機胺、硫化氛、硫醇、 吲哚、糞臭素和醛等物質,具有惡臭味。蛋白質分解后所產生的胺類是堿性含氮化合物,具有揮發(fā)性。因此測定魚、肉食品中的總揮發(fā)性鹽基氯的含量,是鑒定肉、魚新鮮度的指標之一。
B.脂肪。脂肪的變質主要是酸敗。食用油脂與食品中脂肪的變質,稱為酸敗。酸敗是由于動植物組織中或微生物所產生的酶或由于紫外線和氧、水分所引起的,使食品中的中性脂肪分解為甘油和脂肪酸。脂肪酸進一步分解生成過氧化物和氧化物,隨之產生具有特殊刺激氣味的酮和醛等酸敗產物,即所謂哈喇味。因此,鑒定油脂的酸價和過氧化值,是油脂酸敗的判定指標。
C.碳水化合物。碳水化合物分解通常稱為酸發(fā)酵和酵解。糧食、蔬菜、水果和糖類及其制品,含有較多的碳水化合物。這類食品腐敗變質時,主要以碳水化合物在微生物或動植物組織中酶的作用下,經過產生雙糖、單糖、有機酸、醇、醛等一系列變化,最后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。這個過程的主要變化是酸度升高,也可伴有其它產物所特有的氣味,因此測定酸度可作為含大量糖類的食品腐敗變質的主要指標。 (2)腐敗變質食品對人體健康的影響。
、佼a生厭惡感。
由于微生物在生長繁殖過程中促使食品中蛋白質分解,蛋白質在分解過程中產生的有機胺、硫化氫、硫醇、吲哚、糞臭素等,具有蛋白質分解所特有的惡臭,使人嗅覺產生極其難受的厭惡感。另外細菌和霉菌在繁殖過程中能產生色素,使食品染上各種難看的顏色,并破壞了食品的營養(yǎng)成分,使食品失去原有的色香味,也使人產生不快的厭惡感。此外,油脂酸敗的“哈喇”和碳水化合物分解后產生的特殊氣味,也往往使人們難以接受。
②降低食品營養(yǎng)。
由于食品中蛋白質、脂肪、碳水化合物腐敗變質后內部結構發(fā)生變化,如上所述,蛋白質腐敗分解后產生低分子物質,因而喪失了蛋白質原有營養(yǎng)價值。脂肪酸敗水解氧化產生過氧化物,再分解為羰基化臺物、低分子脂酸與醛、酮等,喪失了脂肪對人體的生理作用和營養(yǎng)價值。碳水化合物腐敗變質分解為醇、醛、酮、酯和二氧化碳,也失去了碳水化合物的生理功能?傊捎跔I養(yǎng)成分分解,因而使營養(yǎng)價值嚴重降低。
、垡鹬卸净驖撛谛晕:。
由于食品從生產加工到銷售的整個過程中,有很多情況和因素均可促使食品腐敗變質并具有毒性,而且可能使食品產生毒性的有毒物質多種多樣,食品被污染的方式和程度也很復雜,因而腐敗變質食品對人體健康造成的危害也表現(xiàn)不同。 一是引起急性中毒。在一般情況下,常引起急性中毒,輕者多以急性胃腸炎癥狀出現(xiàn),如嘔吐、惡心、腹痛、腹瀉、發(fā)燒等,經過治療可以恢復健康;但重者可出現(xiàn)呼吸、循環(huán)、神經等系統(tǒng)癥狀,搶救及時可轉危為安;如貽誤時機還可危及生命,有的急性中毒,雖經千方百計治療,但仍給中毒者留下后遺癥。 二是慢性中毒或潛在性危害。有些變質食品中的有毒物質含量少,或者由于本身毒性作用的特點,并不引起急性中毒,但長期食用,往往可造成慢性中毒,甚至可以表現(xiàn)有致癌、致畸、致突變的作用。食用腐敗變質、霉變食物除了可以引起急性中毒外,還具有極其嚴重的潛在危害。
(3)如何鑒定食品的腐敗變質。 鑒定食品腐敗變質是以感官性狀并配合一定的物理、化學和微生物指標三方面進行判定。
A. 感官鑒定。感官鑒定是以人們的感覺器官(眼、鼻、舌、手等)對食品的感官性狀(色、香、味、形),進行鑒定的一種簡便、靈敏、準確的方法,具有相當?shù)目煽啃浴]p微的食品腐敗變質所產生的異臭物質,在一般儀器設備尚不能檢出 時,而人們通過嗅覺就可查出,因此判斷一種食品是否變質,首先應進行的是感官檢查,一旦確定,不需要再經實驗室的進一步鑒定。
B.實驗室檢驗。一是微生物檢驗,微生物與食品.腐敗變質有著重要的因果關系,微生物生長繁殖數(shù)量的多少與食品腐敗變質程度有著密切的關系。一般常以檢驗菌落總數(shù)和大腸菌群作為判斷食品衛(wèi)生質量的指標。二是理化指標,在實踐中以檢出腐敗產物作為鑒定的主要依據(jù)有一定的困難,但有一些理化指標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,如檢驗魚、肉中的揮發(fā)性鹽基氮,奶制品的酸度,油脂中的過氧化值等。